鞍山

当前选择:鞍山

当前位置: 鞍山学大教育 > 鞍山资讯 > 鞍山

语文学习如何诗意

来源:学大教育 时间:2015-07-04 22:30:11

语文是我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的科目,相信大家对于怎样学习语文知识已经了解了,语文的学习需要我们掌握适合自己的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会觉得轻松,下面学大的语文辅导老师给大家解决一下语文学习如何诗意。

对于太务虚的著作,我现在并不太“感冒”。于是,面对现在“语文”前的各种各样的“定语”,例如绿色、简约、人文、文化、生命、诗意、本色等等,我都有一种批判的冲动。但毕竟,人各有志,思想不同,主张亦不同,胡适先生曾说:“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因此,我将本着客观认知的态度,去探寻“诗意语文”的点点滴滴。

在第一篇文章《语文给我们什么》中,我认为董老师混淆了两个概念:语文和文学。二者虽有交叉,但毕竟侧重点不同。语文课虽然强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但语文课不等于文学课。董老师举例说:“《红与黑》让我们懂得灵魂的哲学与博爱,《雷雨》让我们懂得生命里有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让我们学会用哲学来思考生命,《雪国》会告诉我们美与爱是独立的。”很显然,这四部名著,作者是从“文学”的意义上使用的,而不是“语文”。当然,作者也可能说“我在语文课上讲文学名著,不可以吗”,当然可以,但我们不能将所有的语文课上成名著赏析课或中国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的课。

语文课上的文学,确实给人以美感,给人以灵性,给人以生命哲思,给人以人生感受。应该说,文学内容是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将文学从语文中独立出来,专门探讨“语文课上的文学”的意义与价值。但这种不分概念内涵胡乱使用的现象,确实值得反省。因此,“语文给我们什么”,不如改成“语文课上的文学给我们什么”。

在第二篇《追问诗意语文:对抗功利,安顿心灵》一文中,我们读到了“诗意文学”的主张:诗意语文就是为了对抗语文教育的平庸、功利、单一、实用主义,诗意语文将师生理想的守卫者的姿态走上漫漫的精神长旅。其实,这也不算什么主张,既没有理论,也没有具体的实践措施。对于这种观点,我有两点不同意。第一,语文不可能脱离所谓的功利与实用主义,即使是诗意语文也不可能彻底摆脱功利。我可以举一个例子,在《中国古典诗歌是一条河——读弈伟国的课》一文中,董老师用诗意语文的题目,评价了一节高考复习的语文专题课。在文中,董老师也坦陈“我现在在高二的实验班就已经做了这样的工作,包括炼字的方法、具体的步骤都在平时渗透、积累”,这其实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语文,特别是高三语文,根本达不到绝对的非功利与诗意的境界。回溯语文的历史,我们会发现语文本来就是伴随着考试而诞生的一门课程,连古代读书写文章,都不可能达到绝对的非功利。

第二,语文的功利与实用主义,或许恰恰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甚至是审美理想的必要手段。在讲到《诗经》的作用时,董老师经常引用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其实这恰恰是文学的实用主义的体现。在《论语》中,孔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这几种作用中的“兴”与“怨”,算得上是文学的审美作用,兴,就是感发意志,就是引譬连类,就是诗歌的审美作用。但是“观”和“群”却是诗歌的社会认识作用,前者是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后者是诗歌的团结作用。至于“事父”“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那就更是诗歌的认识作用,即实用功利的作用了。“不学诗,无以言”,重视的恰恰是《诗经》在外交场合的独特作用。这就说明,文学是一个“场”,它是由多重作用如审美作用、社会作用、政治作用、实用作用等交织在一起的,连文学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语文”呢?

董老师在《写意诗意语文》一文中用大量的排比句“诗意语文就是”的形式畅谈了诗意语文的价值与作用,例如“诗意语文就是要普遍地培养诗歌素养,让孩子们有一种语言的精致、雍容好和优美”,“诗意语文应自然而然地融入日常人生,让文学和诗歌的才能成为人的智慧、才华的一个象征,成为自觉”,“诗意语文视美为命,因美而勇,以美为善”,“诗意语文有时需化朴实、平淡为奇崛、抽象、抒情”,“诗意语文融入的是语文教师的个人气质和理想主义激情”等等。我想表达的是,当诗意语文“什么都是”时,它就失去了自身的独立性,就“什么都不是”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诗意语文重视的是“教育”的作用,语文的作用与教育的作用,虽然有重合之处,但毕竟是不同层次的功能。它们的根本目的都是培养人,塑造人,但教育是更上位的概念,而语文教育是低一层次的概念,语文教育中的“课文”的作用,就更是最基础的作用。例如,语文教育要让学生获得审美享受,这固然不错,但并不代表所有的课文的教学目标都围绕审美享受展开。不同的文章,有着不同的教学目标,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体式不同,作用自然也会有差异。古典诗词,当然可以可以获得审美享受,获得心灵滋润,但《中国石拱桥》《南州六月荔枝丹》等文章的审美感染力就不应该是教学的重点;优美散文,当然可以获得生命的感悟与人文的熏陶,但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和钱钟书先生的《谈中国诗》,教学内容就不应该是太务虚的东西。文章,从功能与体式上,可以分为文学文与实用文两大类,教材上大量的实用文,如何能够纳入到诗意语文的光环中呢?

我发现,当今的语文教育,有一个偏差,那就是谈审美,谈非功利,似乎就是褒义的,而谈实用,谈功利,谈考试,似乎就是贬义的。例如,诗意语文,我们或许会给它很高的赞誉,但如果是“技术语文”“实用语文”,我们可能就会有看法,这难道不是一种偏差呢?因此,我主张,语文就是语文,前面就不要再加什么“定语”了!

语文学习如何诗意已经为大家讲解过了,语文的学习是我们学习的基础,希望大家能够在学习的时候多下功夫,从而使自己的成绩获得提高。

相关推荐
热点资讯
热门话题